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旧专题专栏 > 网上展厅 > 珍贵档案征集 >
珍贵档案征集

吉林有个一清村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5-31     浏览:

    为了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用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方。吉林省磐石市烟筒山镇“一清村”,就是以革命烈士张一清的名字命名的,它原名叫马达沟村。
  张一清(1911-1946),原名张力勋,曾用名毛哲,怀宁县茶岭镇范塘村人,于1946年5月26日在磐石市烟筒山下马达沟壮烈牺牲,此时距他到达东北开展革命工作刚刚半年时间。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央军委及时而果断地调整全军战略部署,将抗战时期的军队部署,迅速转变为既利于向南防御国民党军的进攻,又利于向东北及热察地区发展的战略态势。毛主席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针对中国共产党面对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指出:“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
  1945年8月11日,八路军、新四军主力一部从山东、华中、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向东北地区进军。张一清所属的“华中干部队”于8月上旬在开赴华东的途中,传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张一清和同志们欢欣鼓舞。9月,华中干部队抵达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时,收到中共中央电报,要求返回华中的干部队,除到上海做地下工作的干部外,其他全都转赴东北,投身“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在奔赴东北的途中,张一清先后任四队、一队队长。历时两月余,徒步数千里,于11月底到达东北。稍事休整,张一清即被派到辽宁省辉南县(今属吉林省通化市)宣传贯彻中共“七大”路线,周密组织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工作。
  辉南区位独特,处于沈阳、长春、抚顺、四平、吉林、通化、白山等大中城市的中心点,背靠长白山区的资源宝库,面对松辽平原的富饶粮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皖西南走出的张一清来到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地方,十分激动。杨靖宇曾在这里组织过“挺进辉发江”“旱龙湾阻击战”“夜袭辉南城”等军事行动,张一清一方面受英雄事迹的激励,斗志昂扬;一方面面对曾被日本、伪满统治十余年,汉奸、地主、土匪盘根错节,横行乡里,社会不安宁的险恶形势,沉着冷静地思虑着应对办法。
  1946年1月初,中共辉南县委员会成立。张一清担任第一任县委副书记(无正职)兼武装大队政委,负责辉南县的全面工作。他三管齐下,首先普遍组建起区、乡、村人民政权及农民协会组织,并两次培训农村工作骨干400名,使基层政权得以巩固。第二,解决人民生活迫切困难,全县时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他开仓发放粮、物(敌伪遗留),使党的政策深入民心。第三,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和对汉奸清算斗争,处决了朝阳镇(县城)一个大汉奸,震慑住反动势力。以上举措,很快打开辉南局面,并为后来形势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1946年5月,国民党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加紧部署全面内战,调遣军队大举进犯我东北根据地,占领长春、吉林,控制了松花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当时,张一清以辉南县人民代表的身份率该县代表去长春某地参加东北地区人民代表大会,途中接上级通知:因时局突变,会议改期,代表各回原地。返回的火车已遭国民党飞机轰炸,代表们只好改为步行。为了应对险恶严峻的形势,张一清决定将四个县的代表一行20余人,编成一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张一清为书记。
  5月26日,张一清率代表队到达吉林省磐石县马达沟时,突遭数股匪徒(内有国民党保安队残余分子)堵截。匪徒送出“劝降书”,自称是“中央工作团先遣队”,声言:“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过来有官做。”张一清看后,把它撕碎扔掉,愤怒地说:“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我们共产党人根本不知道‘投降’二字是什么意思!”随即组织武装突围。下午,当他们冲出屯子300多米,快要脱离危险时,张一清不幸中弹,肠子涌出。他竭尽全力地高喊:“快撤,不要管我!”代表队安全突围,而他却倒在了血泊中……那座形似烟筒的山见证了烈士生命中的高光时刻。
  远在张一清的老家怀宁范塘村有座“磨山”,石质坚硬,巧合的是吉林“磐石”旧名叫“磨盘山”,两山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和昭示。怀宁磨山曾留下张一清放牛、砍柴、釆药的身影,同时他还要去豆腐店推磨,去米店帮工,就这样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着,并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张一清24岁,经熟人保荐到《皖报》馆学做排字、印刷。由于勤学苦练,技术提高很快,并且文化水平也提升不少,得到师傅的夸奖和老板的赏识。后来,他在芜湖《大江日报》当印刷工期间,感受到工人生活状况十分糟糕,权益得不到保障,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情绪。他性格倔强,又乐于为大家做事,在争取复业和讨薪的两次劳资冲突中成为劳方带头人,为大家索回了部分利益,使他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
  1937年6月,经报馆好友、进步人士关墨藏介绍,他前去山西太原,参加群众抗日团体“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负责人薄一波)举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从此接受共产党的培养,成为共产主义精神武装起来的年轻干部。10月,张一清自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队(中共山西工委组建和领导)第一纵队实
  习结业,被派往介休县担任人民武装自卫总队队长兼游击大队长。不久,调任霍县游击大队政治部主任,后代理大队长。1938年5月,经洪赵(现洪洞县)地委书记刘文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月,张一清调到中共晋西区委工作。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重兵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张一清在掩护区党委机关转移的战斗中立功,两次受到区党委的表扬。1940年后,张一清相继担任晋西区“抗日拥阎讨逆总指挥部”警卫营教导员、新军第二纵队党委委员、组织科副科长。1942年5月赴延安党校学习,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
  延安期间,张一清遇到了革命战友,后来成为生活伴侣的张林苏。张林苏是个才女,曾在枣园《整风报》上发表了一篇学习心得文章《到下层去》,她认为,后方基层的工作和前方战场的斗争一样重要,安下心来到基层工作是革命的需要,更是夺取前方战争胜利的基石。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在一次大会上说,毛主席表扬了张林苏的文章,说她写得“短小精炼,没有八股文风,很好!”张林苏还练就了一身好枪法,骑马打枪、身手不凡,被称为军中“女杰”。她随张一清到辉南后,在辉南县新政府任公安局副局长,时年24岁。
  张一清牺牲时,张林苏正怀着孩子,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悲恸万分,她抹干泪水,为腹中胎儿取名小清,寓意革命到底。多年后,她回忆道:“一清壮烈牺牲的噩耗传到辉南,辉南人民无不为之悲伤痛哭,他们呼喊着:‘您不该死啊,张书记!’‘辉南人民需要您啊!’”“小清是烈士的孩子,她一定能继承父亲的革命遗志。”当年9月6日,张林苏25岁生日这天,小清出生了,由于物资紧张,身体瘦弱,张林苏没有奶水,就用一斤粳米跟农民换一斤二两黄豆,煮烂了碾成糊糊,一口一口喂小清吃,于艰难困苦中把孩子拉扯长大。
  东北回到人民的怀抱后,磐石县人民政府从马达沟取回张一清的遗骨安葬在烈士陵园,并致函张一清的家乡地方政府,了解他的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直到此时,范塘张氏家族才知道张一清为革命捐出了生命。1952年,磐石县决定将马达沟上、腰(中)、下三个屯子命名为“一清村”,以作永远纪念。何诚斌


分享
版权所有: 安庆市档案馆  办公地址:安庆市菱湖北路30号  查档服务:0556-5346619  联系电话:0556-5346574  皖ICP备13002621号-1
Copyright © 2020 www.aqd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访问次数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