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档案馆:用社交媒体打造档案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4-12 浏览:次
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在美国,对利用和通过社交媒体这一平台获取资源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来自皮尤网和美国生活(美国专业互联网调查机构)的两项题为“社交网站与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美国人使用社交媒体”的调查显示,7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而其中有66%的人使用社交网站,超过2008年同类调查数据的两倍。
在政府应用方面,2012年3月美国国会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已有超过1504个联邦政府注册了域名,建立网站的数量更是数以千计。截止到2011年6月,24个联邦机构中有23个注册了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和YouTube的账户,每个总统内阁机构也都至少注册了一个Twitter账户。另一项针对3000名联邦官员的调查显示,为便利工作使用Facebook的人已占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社交媒体的狂热粉丝。在就职第一天发表的政府公开备忘录中,他就曾公开呼吁“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代理机构应该能够驾驭新技术,将业务工作与决策发布上网,随时准备向公众开放。同时,应广泛听取社会反馈,对那些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政府信息了如指掌”。他组建了“新媒体工作站”,负责研究创新技术并推广应用。让公民在网上发布请愿书,通过Twitter进行问答互动,在谷歌上进行投票表决等,都是他们所倡导的。应该说,奥巴马在推广应用社交媒体方面为白宫和各政府部门树立了榜样。
从国家最高元首到平民百姓对社交媒体都如此着迷,美国国家档案馆因此认识到社交媒体对于档案信息收集管理部门的重要性。2009年,美国国家档案馆就社交媒体同档案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最终针对如何应用Web2.0时代的社交媒体平台管理档案记录这一问题,为联邦各部门负责人和白宫提出了工作指南。
首先,必须符合相关规范。根据建设公开、透明政府的有关规定,美国国家档案馆要求使用社交媒体技术发布政府信息的部门必须遵守美国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由档案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社交媒体管理者、信息技术人员、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保护人员,及其他相关参与者共同承担信息发布与管理的责任。
其次,鉴定信息的档案价值。鉴定对象包括微博、博客、网站、众包、照片库、视频共享、存储、内容管理等。工作指南中设定了各种问题来检测信息内容是否具有归档价值。例如,该信息是否为独家报道?内容是否包含一个机构政策、业务及工作任务相关的依据?使用社交媒体是否为工作服务?媒体平台的使用是否得到了部门授权?内容中是否包含业务需求?上述问题如果有一个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该信息就很有可能被列入联邦档案的归档范畴。
在为联邦政府与白宫提供指导的同时,美国国家档案馆率先成为社交媒体应用与探索的领跑者。如奥巴马所说:“‘公开’并不仅仅意味着向美国人民发布我们是如何进行决策之类的信息。其更深层的含义是,承认政府并不是无所不知的,政府需要博采群智。”国家档案馆认为,既然政府并非万能的先知,作为档案信息的收集与管理者,档案馆有责任为公民们提供奉献才智的机会。他们将目光转移到对社交媒体的开发利用上,关注自己的员工、政府部门同事及档案研究人员和“公民档案工作者”。了解他们对社交媒体的应用和感受,在利用社交媒体征集、管理、发布与利用档案信息及宣传档案文化方面开拓出一条创新之路。
国家档案馆馆长率先在自己的博客上号召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挖掘“公民档案工作者”的力量。所谓“公民档案工作者”是指来自于社会各界,做档案工作的非档案专业人士。2011年,美国国家档案馆在网站上专门开辟了“公民档案工作者”板块。任何一个普通公民都可以为网站上的档案图片和资料添加标签(用于索引、搜索)、注释说明,甚至可以针对任一历史事件上传相关图像资料或撰写文章。由于使用开源代码与社交媒体平台对接,档案信息同步在多个社交媒体网站上,人们可以使用社交媒体上的功能,自由行使公民档案工作者的权利。从档案网站到社交媒体网站的这一跳转,使关注人群瞬间爆棚,档案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正如网站标语所描述的“让所有人与国家档案馆共同分享档案的知识与智慧”。
这一开拓性的创举带来了丰硕成果。据美国国家档案馆统计,在网上填写“注释说明”功能正式上线的两周内,许多公民档案工作者为1000多页手稿档案添加了注释。对于非英语语种的档案,他们不仅提供了注释,还给出了准确的翻译。2012年4月,美国国家档案馆第一次面向社会开展调查,以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普查。普查结果显示,网站的访问量已经超过了490万人次。
2009年至2011年,从发布博客开始,美国国家档案馆推出了种类繁多的社交媒体项目。短短三年时间,累计在13个社交平台上开创了135个项目。
2011年5月,美国国家档案馆首开先河,开创了自己的“维基人”。截止到2012年8月,共上传9万余份数字档案复制件到维基百科共享。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曾举例说:“我们的网站上有一个名为‘历史上的今日档案’的栏目,非常引人入胜。我们将它做成APP程序,可供苹果和安卓系统用户下载。产品自推出到现在,累计下载5万次,Tumber博客的关注量也超过2.5万人。当我们的‘维基人’上传了一张图片到维基主页时,8小时之内的访问量就达到惊人的400万次!这种如火箭冲天的速度足见维基百科的传播力量是何等强大。”
“联邦公报”同样是一个社交媒体成功应用案例。“联邦公报”相当于政府日志,记录着所有行政部门与机构的业务工作和工作计划。1936年开始印制,1992年在网上发布。美国国家档案馆在2010年7月“联邦公报发布75周年纪念日”时将其改头换面,正式以网页报纸的形式发布在官网上。改良后的“联邦公报”分为若干独立板块,网报上所有需要征求公众意见的文件,都添加了显著的按键标识。对于那些不熟悉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公民来说,网报提供了学习指南、相关学术文章,以及询问政府文献管理员的渠道。人们可以用提交议案的方式轻松参与政务,甚至与联邦官员合作。与纸质报纸相比,它也更利于公众查找信息和发表评论。自发布以来已达1000万次网页浏览量。
社交网络为美国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反观亚洲,目前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10.3亿,占全球用户总数的45%,而中国拥有5.38亿网民,居亚洲首位。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潜在影响力定将越来越大。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上述做法值得我国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借鉴与思考。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4月1日 总第2438期 第二版